我們日常因為工作或生活的原因,經常在外和朋友、同事聚餐吃飯,那些密封或不密封的消毒餐具已是各餐館飯店的標配,它們的衛生狀況如何呢?你可能看到過或自己親身實踐過這樣的“餐前儀式”:撕開餐具包裝,倒上熱水,洗洗涮涮杯筷碗碟……那么這樣的做法有用嗎?
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可通過不潔餐具傳染,比如甲肝病毒,需在100℃條件下保持長達5分鐘才可滅活。家庭日常餐飲具煮沸消毒也要待水沸騰后,保持10分鐘以上,且需要將餐具完全浸沒于水中。而餐飲店提供的熱水一般都達不到100℃,更不用說只沖涮那十幾秒了。因此并不能達到衛生消毒的目的。
餐飲具判斷到底衛生不衛生,除了可見的污物外,“大腸菌群”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兩大風險剪不斷,理還亂。
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飲)具》規定“不得檢出大腸菌群、沙門氏菌”。
“大腸菌群”,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它在食品衛生學意義上是作為食品被糞便污染的指示菌。一般來說,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了污染。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又稱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洗潔精、洗衣粉、肥皂等洗滌劑的主要成分,它主要活性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是一種低毒的化學物質。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穩定性好、成本低等優點,在消毒企業中廣泛使用,但是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當,會造成洗滌劑在餐具上的殘留,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飲)具》(GB 14934-2016)中規定,消毒餐(飲)具中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計)不得檢出。
消毒餐(飲)具中檢出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的原因,可能是用于清洗餐具的洗滌劑不符合標準;也可能是洗滌劑或消毒劑未徹底沖洗干凈或餐具漂洗池內清洗用水重復使用,餐具數量多,造成交叉污染,進而殘存在餐(飲)具中。
衛生健康和市場監管等部門,應通過科學完善的制度規范,持續有效地強化過程監管、落實主體責任、提升風險篩查能力,多方聯動、多措并舉,以整頓行業亂象,給廣大消費者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就餐環境。
餐飲具雖小,但影響食品安全的事兒大。如果所有的行業參與者都能嚴于律己,始終按規范做、按標準做、有良心地做,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公眾主動參與監督,形成社會共治的合力,餐飲具一定能更加安全、放心和舒心。
|